室溫下實現(xiàn)碳—硫—氫體系超導。圖片來源:ADAM FENSTER
10月14日,《自然》報道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(lián)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:實現(xiàn)287K(約15℃)溫度下的碳—硫—氫體系超導。
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(相當于地球中心壓力3/4)的壓力下工作。換句話說,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(wěn)定在環(huán)境壓力下,超導應用普及的夢想就有望實現(xiàn),比如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磁懸浮列車、無耗散電流傳送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等。
“這是一個里程碑。”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。但是,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物理學家Brian Maple認為,該實驗的極端條件意味著,盡管它“相當驚人”,但“這肯定不會對制造中的設備有用”。
研究人員將碳和硫元素形成的混合物球磨成5微米以下的顆粒,隨后裝載到金剛石壓砧(產生超高壓的裝置)中,并充入高壓氫氣。在加壓的狀態(tài)下,用紫外光照射,壓力和光輻射共同驅動S-S鍵的光分解,形成硫自由基,并與氫分子反應生成硫化氫,最終制出均勻透明的晶體。
當將壓力提高到148GPa并表征電導率時,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材料在147K時變成了超導體。將壓力進一步增加到267GPa,研究小組達到了287K的超導“臨界溫度”,磁性測量也表明樣品已經變成了超導體。
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靳常青表示,該研究提供了旨在證明超導兩個最基本特性的實驗結果,即零電阻和抗磁性。
靳常青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,在超高壓環(huán)境下,樣品的量非常小,在文章所述的微米級尺度下檢測樣品電阻,尤其是磁信號的實驗難度非常大。
“這個實驗結果如能得到其他研究組的進一步確認,對超導的基礎研究和潛在的室溫大規(guī)模應用而言,都是相當令人鼓舞的進展??茖W家需要繼續(xù)深入認識構效關系,比如通過化學摻雜,如何在較低壓力甚至常壓下實現(xiàn)室溫和更高溫度超導?!苯G嗾f。
實際上,硫化氫在高壓下會變身高溫超導體,曾被中國科學家“預言”。2014年,吉林大學教授馬琰銘、崔田團隊各自通過理論計算預測:硫化氫在16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為80K;硫化氫與氫的復合結構在20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在191K至204K之間。
2015年,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研究所物理學家Mikhail Eremets團隊在高壓條件下的硫化氫結構中達到了203K(約-70℃)的超導臨界溫度。2019年,Eremets團隊再次在《自然》發(fā)文報告了鑭—氫化物在170GPa、250K(約-23℃)的超導性,這也是此前高溫超導體的最高臨界溫度紀錄。
Eremets表示,此次最新研究似乎提供了關于高溫電導率令人信服的證據。但他指出,Dias小組還不能確定超導化合物的精確結構,他希望從實驗中看到更多的“原始數據”。
Dias等人表示很快就會著手解決這個問題,而且他們可能也會用其他元素來替代三組分混合物,希望能產生溫度更高的超導體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(1) 凡本網注明"來源:顆粒在線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顆粒在線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顆粒在線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(2)本網凡注明"來源:xxx(非顆粒在線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"稿件來源"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(3)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