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日前,國際能源署(IEA)發(fā)布最新報告稱,受能源需求激增和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,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達到330億噸。
IEA指出,由于全球經濟強勁以及世界某些地區(qū)供暖和制冷需求增加,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2.3%,主要由化石燃料帶動,是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的兩倍,這導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創(chuàng)紀錄的330億噸,較2017年增長1.7%,增幅中約1/3來自煤炭,究其原因是亞洲國家仍在新建燃煤電廠。
《金融時報》報道稱,IEA首次評估了化石燃料使用對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。根據IEA計算,自工業(yè)化時代以來,煤炭是導致“全球溫度升高的最大單一來源”,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的1攝氏度中,來自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“貢獻”了超過0.3攝氏度。
盡管全球都在努力減少碳排放量,但去年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仍然只高不低,進而導致整體排放量出現大幅增長。IEA指出,去年石油需求增長1.3%、煤炭消費增長0.7%,天然氣需求則實現自2010年以來最快速增長,較2017年增長4.6%?!叭ツ暌部梢员灰暈樘烊粴獾牧硪粋€黃金年?!盜EA署長比羅爾坦言。
按國家劃分,印度、美國去年排放量增幅最大,英國等歐洲國家和地區(qū)的排放量普遍下降。IEA數據顯示,去年,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4.5%;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3.1%,扭轉了2017年的下降趨勢。歐洲排放量下降了1.3%,日本則實現了連續(xù)第5年排放量下降。
無獨有偶,美國榮鼎咨詢公司(Rhodium Group)2月時發(fā)布的美國2018年碳排放報告,數據幾乎和IEA一致。報告中指出,美國去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飆升3.4%,漲幅是過去20年來第二高。2014至2017年間,美國能源行業(yè)二氧化碳排放量曾持續(xù)下降。
榮鼎咨詢表示,由于民眾用電增加,去年美國僅來自發(fā)電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增長了1.9%。此外,飛機航班和汽車尾氣也有所增加,導致交通行業(yè)整體碳排放量上漲1%,工業(yè)制造業(yè)的碳排放量也出現顯著提升。
福布斯網站指出,榮鼎咨詢評估和分析的數據主要來自美國能源信息署(EIA),因此具備參考價值。對此,斯坦福大學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趨勢的教授Rob Jackson表示:“毫無疑問,我們正在喪失減排的動力?!?/span>
“去年全球能源需求出現驚人增長,是近10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?!盜EA署長法提赫·比羅爾表示,“這似乎成了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,供暖和制冷是能源需求增長的最大驅動因素之一。”
比羅爾強調,去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“十分特殊”且“令人震驚”,長此以往世界將離氣候目標越來越遠。增幅1.7%相當于增加了5.6億噸的碳排放量,這幾乎是航空業(yè)去年全年排放量。此外,這也是碳排放量連續(xù)第二年出現增長,2014至2016年間碳排放量基本持平。
IEA另外指出,煤制天然氣行業(yè)可以避免近6000萬噸的煤炭需求,向低碳天然氣轉變也有助于避免95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如果沒有煤制天然氣,全球碳排放量增幅將超過15%。
路透社撰文稱,雖然去年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量仍在穩(wěn)步上揚,但顯然無法跟上能源需求激增的步伐。綠色電力裝機的大幅增長難擋全球碳排放量上升的態(tài)勢,這進一步說明全球應該在所有方面采取更緊急的行動,以努力遏制氣候變化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IEA數據顯示,去年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量增長約7%、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4%。風能、太陽能、水電、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量占全球發(fā)電總量的26%,而煤炭發(fā)電占比仍高達38%。
“去年風能和太陽能發(fā)電量增幅僅占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45%。”比羅爾表示,“顯然,可再生能源增長并未與社會電氣化增速保持同步,綠色電力的增長速度和規(guī)模還應該更快更大,否則難以實現長期氣候目標?!?/span>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核能發(fā)電也出現增長,截至去年底,全球核能發(fā)電量已經達到2010年的水平。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,導致全球核電事業(yè)減速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(1) 凡本網注明"來源:顆粒在線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顆粒在線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顆粒在線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(2)本網凡注明"來源:xxx(非顆粒在線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"稿件來源"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(3)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